海港疫情资讯
口岸传染病知识丨“猴痘”知多少
发布日期:2022-06-17 16:08:04 文章来源:

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(Monkeypox virus)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,病死率为1%~10%。

 

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,与大名鼎鼎的“天花病毒”为同一属。因天花在1980年被消灭,猴痘已成为公共卫生中最重要的正痘病毒。

 

自1958年首次发现并命名为猴痘后,世界上发生多次猴痘疫情,多见于非洲西部热带雨林中。2003年美国暴发非洲大陆以外的首次猴痘疫情,波及7个州,80余人感染。

猴痘主要流行于西非和中非地区,传染性强,猴痘病人、宿主动物、被感染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。感染的啮齿动物或其他哺乳动物是猴痘病毒的贮存宿主。

01 动物传播

 

人类感染猴痘,通常由动物传给人,传播猴痘的啮齿动物除土拨鼠外,还有冈比亚硕鼠、树松鼠、条纹松鼠、条纹老鼠、兔、睡鼠和扫尾豪猪以及猴等灵长类动物。主要通过被已感染的动物咬(抓)伤,或直接接触被感染动物的血液、体液、猴痘病损等而受染;食用烹饪不当的感染动物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。

02人际传播

 

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并不常见,主要通过长时间面对面接触的呼吸道飞沫传播,直接接触被感染者体液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物品(如衣服和被褥)等也可导致人际间传播。

人类的猴痘症状类似天花,但一般较轻。潜伏期约为12天(7~17天)。主要分为两个时期:

01

侵袭期(持续0-5天):主要症状为发热、剧烈头痛、淋巴结肿大(与天花的主要区别)、背痛、肌肉酸痛,全身不适和乏力。

02

皮肤发疹期:通常在发热症状1-3天内开始出现皮疹,始于面部,然后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,主要集中在面部和四肢,通常经过斑丘疹、水疱、脓疱、结痂而后有瘢痕。发生病变的位置从几个到几千个不等,严重时病变位置会合并导致大块皮肤脱落并伴有剧烈疼痛。出现皮疹时,患者具有传染性。

目前尚未证实对猴痘患者安全有效的特效疗法。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:休息,补充水分和营养;加强护理,保持眼、鼻、口腔及皮肤清洁;可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性感染。

 

对大多数人来说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,一般患者2~4周痊愈,但患者应严格隔离至痘痂脱净。

猴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同属一个病毒属,接种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有效性高达85%。虽然一种新型疫苗(MVA-BN)和一种新的治疗药物(Tecovirimat)分别于近些年在部分国家/地区获批用于预防和治疗猴痘,但这些应对措施尚未广泛应用。

 

出行前:提前到宁波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咨询了解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,是否为猴痘流行区及相关预防措施。

 

旅行中:应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猴痘病毒的患病动物(啮齿动物、有袋动物、灵长类动物)或者病人,避免食用或处理野味。

 

返回后:发现任何症状都应在入境时主动向海关工作人员进行申报,并告知近期旅居史,同时配合做好体温检测、流行病学调查、医学排查等工作以便得到及时诊治。